台灣推動教改十餘年來,威權體制逐漸鬆解,學習機會趨向多元,升學管道更加寬廣,大學院系廣泛增設,教材兼具本土與多元,社會參與日漸活絡,弱勢學生亦獲得更多照顧。


  然而,諸多教育問題仍困擾著國人。首先,學生升學壓力仍重,對學生與家長來說,台灣的教育環境仍存在著超出負荷的壓力與焦慮,特別是在中學階段。學校教育思維依舊偏重訓練學生的智能,以利通過層層的考試篩選,而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品格養成。原本應是體現人本精神的教育現場,依然被升學導向的教學目標所主宰,使得課堂成為區分學生升學能力與型塑社會階級的起點,當然就無法孕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、社會生存技能、人文美學及民主人權素養的國民。

  其次,學前兒童教育與照顧的高度私有化、商品化,使學前兒童教育與照顧品質參差不齊、家長經濟負荷沈重,更不用說女性無法藉此減輕家庭照顧的壓力,以進入職場尋求自我實現。

  第三,高等教育亦過度私有化,公立大學院校的比率偏低,對中下階層家庭的教育成本負擔沈重、過激的升學壓力與就業競爭,使得接受教育的過程仍為學子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。儘管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增,教育品質與就業力培育仍堪慮,顯示我國教育體制與內容均須大幅改革。

  第四,少子女化的衝擊,使得學校班級學生人數、教師新陳代謝、學校整併、教育資源均有待調整。若僅試圖以承認中國學歷與引進中國學生作為解套,除將錯失我國教育改革的時機外,也將排擠培育本國學生的教育資源,極不利於國家長遠的發展。

  第五,貧富差距持續擴大,衝擊教育資源的分配,使得受地域、經濟、文化、身體等不利條件影響的家庭子弟,難享公平教育機會。

  最後,人力資源培育與產業間的連結不夠緊密,教育體系的設計過度重視層級的階梯,忽視專精職能的培育、職場任務與角色的分工,影響產業發展與教育資源的投資效率。

  放眼未來十年,台灣教育面臨了全球化、後工業化、人口老化、少子女化的重重挑戰。教育面對全球化下的國際競爭、產業邁向後工業社會的人力需求轉變、人口老化的終身教育需求,以及少子女化的學生來源減少,不同階段與不同體系的教育均須嚴肅以對,學校與家庭、學校與產業間的分工也必須調整;此外,家長與教師的能力與權力必須同步增進,經濟、族群、身體、性別等弱勢的學生的教育機會也必須要加以保障。未來如何以教育促進政治民主、經濟成長、社會開放、文化進展、階級流動,將會是台灣的重要課題。

 



  教育是培養文明與現代國民的基床,而非社會人才的篩選機制。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具備獨立思考、人文精神、美學修養、創造力、健全人格的下一代,並且為國家社會積累精神文明的資產。政府必須導正現行教育機會與品質不均與不公的弊病,讓教育體系可以作為社會良知的堡壘,人與社會及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紐帶。教育過程應實踐人本精神,尊重人群多樣性,培養學生學習能力,提升國民終身學習的意願,促進自我實現的可能性。在全球化及產業結構轉型的當下,教育內容應平衡本土意識與全球競爭力的培育、公民素養的增進與就業技能的發展間的拉扯。

 



一、 教育品質與機會平等:
1.
國民有平等的受教權,教育經費應公平合理配置,縮短城鄉差距,促進學校教育均優化。
2. 教育資源分享不應因一般與特殊、升學與職業教育而有所差別。
3. 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應給予差異的保障,持續加強完成無接縫、無歧視、社會融合的特殊教育。
4. 協助經濟、文化、族群、性別、地域理等相對不利的學生完成依法應享的教育,俾利於階級流動,讓下一代有公平發展機會。

二、 幼兒照顧與教育公共化:
1.
加速幼托整合,逐步推動兒童照顧與教育公共化,提升學前兒童照顧與教育水準,確保幼教工作者的權益與待遇。
2. 保障弱勢家庭兒童的照顧品質、減輕家長經濟負擔,並調和婦女兒童照顧與就業的兩難。

三、 推動小班小校及小學區:
為實現教育與社區生活結合,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,順應少子女化趨勢,應落實小班小校及降低師生比,並逐步縮小學區,以改善大學區、大學校,以及集體科層管理、升學競爭導向的流弊。

四、 推動實施十二年國教:
1.
加速推動十二年國教,將高中職納入國民基本教育,八年內達到全面免試入學、高中職社區化的目標。
2. 推動高中職普遍優質化,並建構整合銜接課程、逐步提升師資水準、結合家長參與。

五、 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:
1.
有效利用高等教育資源,明確區分研究型、教學型及技職院校。研究型大學兼具教學與研究,發展博碩士班;教學型大學以教學為主,技職院校以技能教學為主,不以發展碩博士班為目標,以免備多力分。
2. 落實產學合作,強化就業輔導機制,提升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力。

六、 擴大高等教育公共化程度:
1.
逐步調整公立及私立院校的學生比例,長期達成公立院校學生數過半的目標。
2. 公立大學應提供一定名額及學費優惠或獎學金,優先招收在地高中職畢業生,讓學子不必離鄉背井求學。
3. 因應少子化形成的私校退場趨勢,協助私立院校轉型、整併與退場,並於過程中確保學生及教師權益。

七、 推動國際學術交流:
1.
以相互尊重、平等互惠原則推動國際學術交流,並將兩岸學術交流納入,但不以減損本國學生的利益為前提。
2. 推動國際學術交流應以開闊本國學生國際視野,提升本國文化與科技發展國際化程度為目的。

八、 擴大推廣回流教育:
1.
開放與轉型各級學校教育設施,作為回流教育的場所,吸引中途失學青年、需提升就業能力之中高齡者、婦女進入終身學習。
2. 協助社區大學及部分大學轉型開辦回流教育,鼓勵國民學習新事物、新技術,落實終身學習理念,提升個人生活技能,強化國民的就業力。

九、 調整課程與課綱:
1.
發展以全球為背景、以本土人文生態為素材、以學生為主體、以人本為精神的教育內容設計。
2. 開放學校與教師專業自主的課程與課綱規劃。貫徹生涯歷程學習,落實全人教育。

十、 培育與活化師資:
1.
教師是執行教育的主體,也是推動教育改革的動力,應培育具備全球視野、多元價值、本土意識的師資。
2. 透過降低班級學生人數、減少行政事務、增加學校社會工作與輔導人力等措施,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。
3. 推動師資活化,促使教師在教育實踐的過程,秉持人本精神,體現教育本質。

十一、 培育家長參與教育的能量:
1.
提供家長終身學習的機會,提升家長與子女共學並進的意願,培育家長參與教育的能力。
2. 重建學校作為社會變遷的動力,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伙伴;並建構家長在家教育的協力體系,支持多元的學習體系。

十二、 加強本土語言、藝術、歷史、文學教育:
落實各級學校教育內容,得以兼顧本土與國際、科技與人文、創新與傳承的教育,以培養具社區意識、人文關懷、國家認同、民主素養及美學能力的國民。

十三、 促進全民運動與競技卓越:
1.
確保體育預算充足,推動學校與社區運動發展,促使規律性運動人口穩定成長。
2. 建立競技人才早期培訓制度,建立優秀運動員及教練工作保障機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e1802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